盐边县中学校 赵欢欢
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伪读书爱好者 “,大家肯定会好奇为什么我会给自己定这样一个人设,记得在初高中时期,语文老师总会给我们说:”要多看点书,多读点文章,这样你们的写作能力才会提高,阅读能力才会提升,考试才能考个好分数。“为了能考个好分数,于是我开始看书了,《读者》、《箴言》、《青年文摘》......所有能在学校书店买到的书我基本都看了个遍,在这期间我的语文成绩也的确提高了不少,还有好几次我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年级上传阅,爱读书这个人设就在中学时期悄然建立了。大学时期,没有太多考试压力,读书这件事情就慢慢被我抛诸脑后了,只有在坐火车回老家时才会买上几本《读者》来打发手机没电的时光。
和《文化苦旅》结缘是因为一次课堂小插曲,上课时我收了一本学生正在看的书,学生不肯给我,还一直坚持说到这不是没有营养的小说而是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他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籍的借口。在办公室拿着书随便翻了几页,没想到却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一直都不太爱看长篇小说,总觉得故事太长我会看了后面的就忘记前面的情节,还记得曾经为了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我特意去书店买了四大名著,到现在还只翻阅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前几页。而文化苦旅这本书则不同,它是由很多小故事组合而成的散文集,比较适合我这种记性不好的健忘人士。把书还给学生后,我便在网上买了一本细细品读。
有人这样评价过余秋雨先生: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话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而我对先生则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心中他是一名幽默而谦虚的文化使者,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方法引领我们年轻人去探寻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之所以我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先生在新版《文化苦旅》的首页自记中写了一则关于自己雕像的趣事,读完之后我脑子中总是浮现余秋雨先生为了能和雕像匹配而拼命减肥的画面,让我忍俊不禁。
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 从如梦起点到中国之旅,从中国之旅再到世界之旅,最终回归到人生之旅。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通读全文后才发觉这实在是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余秋雨先生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非常赞同先生的这一观点。纵观中华古今的文人墨客,当他们写出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时,均是他们处于人生不得意之境时。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而这回味终觉成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细细品读过一遍《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 在跟着先生的足迹踏遍世界的文明遗址之后,我感到先生这趟旅程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不是单纯描写名胜古迹而是带着探索挖掘历史文化的决心而浪迹天涯。《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一个个伟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作为美术老师的我,对于莫高窟的向往是由来已久的,当我看到书中有关于莫高窟的章节时甚是激动,但当我读罢文章,却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这种痛不仅来自于对文物流失的惋惜,更来自于自己只能通过先生的足迹而去表面的了解中华文明艺术瑰宝沧桑历史的无助。常常幻想如若自己出生在那个年代,能否会有陈万里先生那样的爱国情怀,可是世间没有如果。陈寅恪先生曾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我能体会到陈先生的这种伤心,是因为有幸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而在如今这个被电子产品所包围的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慢下来“这个词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件奢侈品。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在游历山水之间,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我想,读一本书除了能够获得理性和知识的收获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种喜悦,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种喜悦。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在此过程中,会有失落、有惋惜、有愤慨,但是读着读着,便会有所收获。就像我们的人生,时刻充斥着不期而至与酸甜苦辣。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如果行不了万里路,那读一些好书也未尝不可。 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也是我们缓解压力的不错选择。在此我郑重地向大家推荐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让我们一起徜徉在文化的旅途中。
编辑:盐边县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