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以书为师 感悟书籍之美
时间:2020-07-09 10:13:18   来源:盐边县中学校   查看:135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盐边县中学校  张欣昕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一段彷徨迷茫的阶段,尤其是青年朋友更是处在云里雾里的恐慌之中,因此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有一位良师益友,他不必是遍览群书的博学之士,也不必是历经沧桑的奇人异士,他只需要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平凡人,可以给我们建议指引方向。然而令我们低头慨叹的是,当下青年无不感慨知音难求,知己难觅,在我们周围缺少一位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的人。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恰如一道曙光让我们从叹息中抬起头来,这本书给我们青年打开了一扇窗户,让迷茫的我们呼吸到不一样的空气。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青年而言,我很钦佩朱光潜先生在美学方面的素养,即使没有见过这位大家,我也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亲切、平和,尤其是他的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字中透露出的淳朴、自然、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有一种见字如面的和蔼,让人立刻感到轻松得能够像老朋友那样卸下心防,促膝长谈。尤其这本书他采用了书信体的方式与青年交流美学、人生,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不会被复杂生涩的专业词汇所困扰,也不会只拘泥于深奥的理论泥沼,反而让人在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深刻的启迪。那些平时我们避而不谈的美学艺术修养等话题被他谈得明晰透彻,让人在娓娓的语言中感受出一代美学大师的思想境界,从而为充实自己的思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让我想起朱光潜先生曾用“此身,此时,此地”做其座右铭。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读来、品来,我辈当自省,实实在在做些事情。这本书无疑是这位长者对我们青年的期望和教诲,无论在读书、作文、为人、辨别是非都得以“此身,此时,此地”作为标准确定自己的人生和修养并以此成就自己一身的事业。

阅读这本书时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这本书以“你的朋友 孟实”的口吻讲述,给读者带来一种很自然朴实的感觉,一点没有大家的架子和长者的高姿态,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是朋友间的亲密。全书采用书信体的方式以十二封信针对青年面对的不同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而真诚的解答,那种同情理解将心比心的态度跃然纸上。

从书的内容上看,朱光潜先生以其对青年的殷切关注和关怀所谈问题都是贴近青年身边的实际问题,关于人生,文艺,美学,学习,情感等方面的话题更是给迷茫的青年朋友点亮了明灯。这本书虽然成书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但内容对于当代的青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在“谈中学生与社会活动”中提到的学习知识和革命对应当下青年学习和就业的问题,很有指导意义地告诫我们青年应该有担当,应该全面发展自己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要理论和实践结合,不能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再如在“谈多元的宇宙”时指出应该立足问题的本身所处的环境看待问题,不能偏离环境的基本规则;在“谈升学与选课”中劝告大家生活本身是一种享受,是与自己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在“谈人生和我”中强调无论生活幸运还是遭遇磨难都是无伤天地之和,生活就是生活本身,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而他却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朱光潜先生都一一作了详细的叙述,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青年是国之脊梁,青年是人类的希望,《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馈赠有志青年一生的礼物,激励着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同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丐尊先生为本书做的序里说的一样,“青年为国家社会的主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是近视,贪肤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青年一代正是努力学习吸收知识,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时候。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要勇敢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引领时代。

好的书籍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不论从哪一方面都能使我们从中受益,都让我们更有深度地思考和阅读,朱先生曾说过“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在此,请允许我向全校师生推荐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让我们在书中共同探寻人生问题的解决良方,感悟一本好书散发的美丽馨香。

读书照_副本.jpg

生活照_副本.jpg

生活照2_副本.jpg



编辑:盐边县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