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县中学校 关向男
“中国的目前的教育环境是前所未有的急功近利,这就更需要我们有教育的智慧和教育的勇气来坚持原则。”
做为教育人的我,在读到《规矩和爱》一书中的这句话,颇感惭愧,深刻的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学做父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一个议题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父母也要“持证上岗”。
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
话题一出,立马引发网络上的热议,而关于父母上岗证书,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有句几乎家喻户晓的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可怕。”是啊,医生有行医证,教师有教师证,上路开车有驾驶证,凡事有规矩,有规范。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
(一)学做父母我们要有谦卑的态度
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知识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还离不开谦卑的学习态度。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与知识文化层次无关,即便是高等知识分子,为父母一样需要学习。文化层次低的也不妄自菲薄,不必要觉得我一定学不会。
(二)学做父母我们需要专业培训
首先我们需要补课,寻找中华家教的根源和精髓。我国传统教育中强调父严,但也强调“为人父止于慈”,强调母慈,但也有“慈母败儿”的告诫。我想这就是“规矩与爱”的结合吧。其次要让好的传统与时俱进,具体的一些方式方法和要求,我们要结合现实中环境的特殊性。我想,多读书,听讲座就是最好接受培训的方法。从《朱子家训》到《儿童发展心理学》,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不急躁,不盲目立flag,每年静下心来读那么三五本就好。
(三)学做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我们内心中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对还是用怎么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的多。只求方法而不反思理念,只用计不用心是一种及其功利的态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一位年轻的母亲为了改善和10岁女儿的交流,开始学着改变自己一贯的指责和批评的口气,而用表扬和肯定的语气来和女儿说话。第一次第二次交流还不错。到了第三次,母亲一开口表扬,女儿就打断:“停!黄鼠狼又来给鸡拜年了。你就直接说‘但是’后面的话吧。”原来这位母亲每次在艰难地表扬完孩子后,马上跟着一个“但是”,接着就又回到了自己轻车熟路的批评和指责上。孩子是最能把我们看透的人。这个女孩心里非常清楚:你的指责是发自内心的,而表扬却不是。
好的教育方法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我们无论是看了多少书,听了多少讲座,不是从中去寻找“套路”,寻找“计谋”,寻找“公式”,把孩子像对待敌人一样谋求“套路”“计谋”“方法”就征服战胜他。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从而才能去用心改变孩子。
二、关于规矩和爱的论述
(一)做规矩的原则之一:不占有及规矩和爱统一
有些父母认为这个孩子是我生出来养大的,舍我其谁?这样的父母观所产生的教育结果就是占有这个孩子的思想和感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孩子们受父母的影响,但是不属于父母,那么孩子属于谁呢?我认为还是属于他们自己,还属于全部人。每一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同时也会处于整个社会中。如果我们有了一颗自私占有的心,就会失去了一双观察的眼睛和一对聆听的耳朵。如果总觉得我的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别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极其错误的,始终做“隔离墙”,就不利于孩子形成一个完整的灵魂。
教育的核心就是处理好规矩和爱的关系,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二)做规矩的原则之二:情商先于智商
马云在最近一次的演讲中提到,21世纪的毕业生要抓住机遇拥有未来,需要三观:全球观、未来观和全局观;同时也需要三商:智商、情商和爱商。
在《论语.学而篇》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根据儒家的这一基本思想,后来的三字经和弟子规都强调这一点:先做人,再做学问。就是说情商先于智商。
情商有五要素: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管理自己,判断和控制他人情绪,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交往合作的能力。
(三)做规矩的原则之二:和孩子共同成长
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全面的,需要父母因为孩子而在理念、行为、知识三个方面都得到更新。为了孩子我愿改掉一切缺点,哪怕再难也阻挡不住我坚定的信念。为孩子提供一个快乐的土壤,因为父母的心态决定着孩子的明天。
近日,西南医科大学公布了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公示名单,出现了一对相差25岁的母女的名字。
该校附属医院儿科护士长、50岁的白永旗被公共管理专业拟录取,25岁的女儿、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露露(小名)被儿科学专业拟录取。女儿多次考研失败,亲妈实力陪考“逼”着前进,就是这对“神仙母女”感动无数人。这就是我们的榜样。
(四)教育孩子既要规矩也需要爱。
以规矩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愤怒,不但伤害孩子的身体,更伤害孩子的心灵。
只知道疼爱孩子,而不忍心去管孩子,也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教育学生的例子大家非常熟悉。陶先生曾说:“中国家庭教育素主张刚柔并济,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宽。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虽然有时相辅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为父母所示方法之宽严不同,子女竟至无所适,不能了解事理之当然。并且方法过严,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这都是父母主张不一致的弊病。”在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严母慈之间泾渭分明,“你黑我白”,也就是传说中的“你唱黑来我唱白”,你做“规矩”我做“爱”,其实大可不必。规矩和爱应该是统一体,二者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的传统太极图中得到诠释,父严母慈之间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柔和的曲线;不再是黑白分明,而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这种体现在规矩中的爱才是一种很高的教育境界。
三、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
(一)溺爱型。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候。他对子女严格要求,毫不溺爱。曾家家训秉持两个字:勤与俭。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不管你多有财富,请记住:再富不能富孩子。不管你多有权贵,请记住:再贵不要贵子女。有人说,我家不富不贵我不怕。值得提醒的是,溺爱不只是富贵家庭特有的现象。
近日在朋友圈疯传的一组照片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劝任性的孩子去上学,一位妈妈直直地跪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却坐在椅子上,翘着脚,悠闲地玩着手机,丝毫不把母亲这一副模样放在眼里。更过分的是,这位妈妈长跪了一个小时,男孩非但不理妈妈,还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开心每一天”。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孩子所在的家庭很普通。有人说:全民“富二代”,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跪着的父母教不出站着的孩子。
(二)忽略型
教学中,我见过太多留守学生,部分孩子由于既缺乏规矩又缺乏爱,他们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由于没有被爱,他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敬畏。同样的,留守现象不仅仅是背井离乡的民工家庭特有的。新型留守越来越多,我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回娃已睡,我走娃未醒”。我们总会说,由于工作的原因,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有的人会说:挣钱就是对家庭和孩子最大的贡献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您在生产岗位上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
、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
即使工作再忙,不成为您忽略孩子的借口,相反,正是因为你的时间有限,你就更应该好好学习和孩子交流的能力。把有限的交流时间用的更有效率。再提曾国藩。他的儿子曾纪泽回忆说,小时候从来没有觉得父亲在外面做事没有陪伴自己的感觉。曾公不管公事战时如何复杂紧迫,稍有空闲便提笔给孩子们写信,这就是《曾国藩家书》。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时间也在哪里。
书信这种形式,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陌生,联系时大家会打个电话,发个视频。但,通讯形式在变,书信的意义不会变,我会告诉我自己,有空一定提笔给孩子写信。
四、做规矩的目的和方法
(一)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
(二)做规矩需要树立权威
(三)做规矩不能随便
(四)做规矩需要有惩罚
最后的终极方法,做规矩需要爱。书中有个案例,女儿乱丢垃圾砸到了别人的车辆,父亲陪女儿一起登门道歉的例子我最深刻。三个方面体现了规矩中的爱。首先,父母克制情绪和孩子理性的交流,本身就是爱的体现。其次,感受孩子的感受,体谅他能承担责任的多少,所给的惩罚应该是孩子可以承受的。最后把孩子的错误当做自己的教育失职,在孩子面前勇敢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教学定法,学无止境。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坚持下去,与孩子共同成长吧!向你推荐王涛《规矩和爱》。
编辑:盐边县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