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报
(2023年 第35期 )
盐边县中学校德育室 二0二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民族团结一家亲 携手共筑中国梦
——我校举行2023年秋季学期第九次升旗仪式暨第七次校会
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综合国力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2023年12月18日,我校举行了本学期第九次升旗仪式暨第七次校会。本次活动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谢文雨同学主持本次升旗仪式。
早晨7:30,升旗仪式准时开始。学校国旗班的同学迈着整齐的步伐,护卫着鲜红的国旗迎面走来。在激昂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校师生庄重肃立,心怀崇敬。
升旗仪式后,高二9班宿璐璐、张旭辉两位同学作了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国旗下发言。他们深情讲述了“彝海结盟”“伟大的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阿力马洪”、援疆援藏的基层干部和我校教师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动人故事,号召同学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向身边的人学习,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与和谐校园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品经典芬芳,感古人豪肠。接着,高二9班的全体同学为大家带来了经典诵读:高适的《燕歌行》。他们想借此向同学们传达:精忠报国、建功立业是卷可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面对强敌,中华民族总是表现出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当今中国,虽说处在和平年代,周边却是危机四伏、暗流涌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时时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威胁,希望同学们能始终拥有爱国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保卫祖国、建功立业的本领,做一个于家、于国、于社会有用的人!
活动结束后,德育主任张元东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引导同学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争做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大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为构建和谐校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文:毛贵琼)
民族团结一家亲 携手共筑中国梦
盐边县中学校 高二(9)班 宿璐璐 张旭辉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不同的民族,虽然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但我们都是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
习总书记深情寄语:“各民族之间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故事数不胜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结盟的故事被人传颂至今。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要想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必须尽快渡过大渡河。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敌人布下重兵、围追堵截的小相岭;另一条是要穿过冕宁野草丛生、山路崎岖的彝族聚居区。但是,当地的彝民对汉人充满猜忌、敌视,彝区小路被视为“畏途”,红军难以通行。
5月19日,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准备借道彝区,抢渡大渡河。红军先遣队不仅要架桥修路,还要面对彝族群众的干扰。刘伯承、聂荣臻告诫所有官兵:无论如何都不准向彝民开枪。他们耐心地向彝民解说红军的政策,红军是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进入彝民区只是借路北上,并无他意,红军愿与彝民结为兄弟。结盟地点定在海子边,刘伯承诚恳地向彝人首领小叶丹等人表明了红军的来意,表示将来红军打败反动派以后,会帮助彝族人民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按照彝族礼仪,热情的彝族同胞杀了一只大红公鸡,却没有找到酒。刘伯承说只要兄弟有诚意,就以水代酒 。二人在海子边,对着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水立下誓言,将两碗滴过鸡血的水一饮而尽。
随后,刘伯承请小叶丹叔侄到红军宿营地赴宴。饭后,刘伯承把一面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赠给小叶丹,并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还向他讲解了革命道理。小叶丹表示要铭记在心,之后他还动员了一批彝族青年参加红军。第二天,小叶丹亲自带路,引导红军进入彝民区,直到走出沽基家支地盘,才与刘伯承依依惜别。红军后续部队也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胜利地穿越了彝区,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彝海结盟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重要的军事力量,是我党民族政策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对于彝族儿女来说,它将古老文明带入了一个新纪元;对于多民族聚居的中国而言,它为建国后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各族同胞团结互助、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有这样一个家庭:四世同堂,6个民族、200多口人。如此庞大的家族堪称“中国之最”。有这样一位维吾尔族女性:抚养了6个弟妹,生育了9个儿女,收养了10个孤儿,其中包括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4个民族。她把这些孩子拉扯成人,成家立业。
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叫阿尼帕·阿力马洪,一位用爱撑起整个家庭的母亲。从1963年收养她邻居家的三个孩子开始,到1994年最小的女儿金雪莲出嫁,整整32年的时间!在那个国家和民族都比较贫穷、缺衣少食的年代,一大家子人的温饱问题、就医问题、学业问题、身心健康问题都成了阿尼帕夫妇日思夜愁、绞尽脑汁解决的难题。阿尼帕春天挖野菜,秋天拾麦粒,冬天捡骨头,她和丈夫阿比包辗转于多份工作。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但每当饭菜做好之后,她便默默离开,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正餐。他们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可在阿尼帕眼中,生活是苦的,日子确实甜的。他们家里有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每到吃饭时,一家20多口人围坐在大锅旁,你一勺、我一勺,虽然一锅饭很快就见了底,但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家庭的温情。
回眸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困苦,她始终没有动摇,也不曾放弃。无论是不是亲生骨肉,都是她的孩子。她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老人经常说:“在我家里,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们是一家人。”
2009年,阿尼帕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她的名字、她的故事早已传遍天山南北,响彻中华大地。阿尼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胸怀。她以人性中最为博大的母亲胸怀,演绎了一段超越民族界限的人间真情;她以人性中最为美丽的母性光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民族团结之歌。在阿尼帕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大爱无疆、血脉相连、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阿尼帕与她的一家人,是“祖国大家庭、和谐一家人”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的民族情结。
像彝海结盟和阿尼帕这样不同民族之间互帮互助、默默奉献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宁夏西海固地区,一批批挂职干部、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从闽江水畔来到六盘山下,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演绎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山海情”。
拉萨市的北京路,山南市的湖南路,日喀则的山东路,那曲市的浙江路……在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以援助省份或城市命名的道路随处可见,这些道路名称的背后,都是各民族各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的感人故事。
这些故事都昭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只有相互交流,互帮互助,友好相处,才能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盐边县也是一个有31个民族聚居的县城,我们的校园也是多民族师生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大家庭。看看那些为了每个同学健康成长、尽职尽责的、各民族老师(例如杨霜老师、陶矩老师、舒乾会老师、梅桂斌老师),看看那些彼此尊重、宽容大度、乐学善思、活泼可爱、多才多艺的各民族同学,不也可亲可敬吗?我还想说,盐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和同学们,更加地可敬可爱、令人倍感骄傲自豪了。
为了祖国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富强,为了学校的和谐文明和灿烂辉煌,我们都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促进民族团结,携手共看花开。
编辑:信息管理员1